:::

與神同工

文/外科病房護理師  小妮子

 

 

  我是在2021年十月正式加入東基這個大家庭。「與神同工」,這四個字是我來應徵面試時,第一次踏進東基大門後,隨即映入眼簾的文字。心中不停思考著,這四個字的意涵……

{638175965136333367}_P01SS.png

▲一樓大廳地板上的「與神同工」標誌。照片提供/東基歷史資料影像資料庫

  曾在西岸醫學中心工作過兩年半的我,了解醫護環境的險峻。長期以來人力短缺的問題,導致過度的疲勞與疲憊,在「效率」為優先考量的氛圍下,大部分醫護人員也自然而然的以講求工作方便、快速為由,病人的感受往往成為第一個被忽略、犧牲掉的考慮。這樣該如何做到「與神同工」呢?因為見識過西岸如此的工作氛圍,感覺這像是遙不可及的理想,甚至可能淪為口號。然而,當我正式加入東基團隊並參與其中後,內心裡的疑惑得到了答案,才真正地明白這裡的同工們,是如何照著上帝的旨意,完成使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照護經驗,是去(2022)年九月初一位年近八十、獨居且沒有任何家屬陪同、被診斷為腸阻塞的阿公。經過一系列的影像學檢查,發現是惡性腫瘤阻塞在乙狀結腸的位置,導致無法正常排便。因為年紀大無法承受高風險的手術,經醫師評估只能暫時放置腸造口來解決排便問題。醫療團隊了解病人已癌末,即使經營養師評估給予適當熱量的營養針補充,病人還是抵擋不了腫瘤的侵蝕,日漸消瘦,體力一天不如一天,臥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我們都明白,病人隨時都有回天家的可能。

{638175965219264152}_P02-天使手扎照片1-陳憶婷拍攝(非文章所述阿公)S.png

▲筆者在外科病房照護病人(圖中病人非本文所述阿公)。攝影/陳憶婷

  在住院的過程中,社工不斷透過各種方法,要找尋病人的家屬,甚至透過縣政府社會處去協助。家屬不是聯絡不上;就是關係甚遠,不願意出面處理。在最後,社工替阿公爭取到醫院一筆醫療貧困補助經費,協助找一位看護在旁照顧打理一切,讓病人能夠安心的住院治療。阿公住院治療期間,我們把他的病床從門邊刻意挪往靠窗邊的位置,讓他能夠感受些許陽光的溫暖。阿公看著窗外的景緻,靦腆的笑著和我們表達感謝。

  到了九月下旬,安寧緩和共照團隊如往常前來關心病人的狀況,問起阿公有沒有想見的家人或朋友?他搖搖頭說沒有。後來他撇頭望向窗外中央山脈的美麗山景,和我們提及他在太麻里偏僻山村、年久失修的家,因為前幾日台東的大地震,心裡一直惦記著家裡是否安然無恙,並透露出他想出院回家的心願。這時安寧緩和共照團隊的醫師和共照護理師,與所有醫療團隊的人員開始一起討論,想趁著病人目前身體狀況還允許的情況下,替阿公圓夢完成最後的心願。

  在經過安寧緩和共照團隊告知主治醫師病人的心願後,主治醫師二話不說就立刻答應之外,更是提出一起前往的想法,讓當下在場的我,被所有安寧緩和共照團隊、醫療團隊的用心所震懾、感動。因為所有人員,都願意為了完成病人餘生的願望,盡一切的力量努力著,這是我從事護理工作以來,從未見過、親身體驗過的。

  經過醫療團隊縝密的規劃與安排下,十一月初阿公就在主治醫師、安寧緩和共照團隊、社工、社區健康中心「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看護的陪同之下,一同前往他一直朝思暮想的家。當時有幾位左鄰右舍前來看他,跟他說話,鼓勵他……

{638175965311980336}_P03-DD8B6873-918E-4E84-86F0-52A26F140CFD-L0-001S.png

▲東基同工(外科醫師、安寧緩和醫療醫師、安寧共照護理師、「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關懷師、社工)及看護陪阿公回家,一解他的思家之情。照片提供/社工室

  返家結束後,阿公回到了病房。我看到的依然是他招牌的靦腆笑容,但在這笑容及眼神之中,卻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是前所未有地平靜與踏實。我問阿公家裡都還好嗎?他點點頭說都沒事,也謝謝我對他的關心。回到病床上,阿公仍望向窗外的風景,好像在整理剛剛一路上的種種回憶,亦或是他自己一生的回顧,但這次已不再對我表示擔憂,而是只有平靜。

  一個月之後,阿公的狀況漸趨穩定,在透過社工及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的協助下,藉由醫院及社福的補助,將阿公轉介到養護機構,來接續往後的照護工作。

  在這次照護的經驗中,我親眼看見醫療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並不在乎做這件事情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好處,或是計較工作的輕鬆與否;而是大家只單獨注重著一件事,那就是病人心中真實的感受。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醫院的每個人都有著上帝的慈愛與作為,就如同一段經文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最後,很高興自己能成為東基的一份子,跟隨著上帝的腳步與呼召,甘心樂意的服事每一位病人,這就是「與神同工」的美好意義!

「東基公益」雙月刊158期(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