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虎嘴裡拔牙——癌症照護「多專科團隊會議」

文/結金球

攝影/陳仲亭

  惡性腫瘤就像是身體裡的恐怖份子,醫療團隊要幫癌症病人揪出、消滅這些不速之客,可謂是挑戰重重。

  2019年十一月從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前來東基開設門診受聘為癌症中心副院長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鄭鴻鈞,詼諧的以「在老虎嘴裡拔牙」來形容這種挑戰。

  深信「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鄭副院長,積極把和信的團隊合作模式帶進東基。在他到任東基的隔月,即開啟了癌症照護「多專科團隊會議」,他說:「希望以各專業間充分討論過的『共同意見』來照護病人,力求讓病人得到最適切的照護。」

  固定於週四中午一點在盼望樓地下一樓召開、為期一點五小時的多專科團隊會議,開會頻率從最初的每兩週一次,施行十六個月後,也就是去(2021)年四月起調整為每週一次,持續至今。會議上討論的案例,一個場次約莫五、六位,有的病人不只討論一次,截至今年六月共討論案例五百三十一人次。

  與會成員包括:醫師(血液暨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一般外科、影像醫學科、泌尿科、神經外科相關內科系及外科系)專科護理師、放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安寧共照師、營養師、社工等。鄭副院長指出,建構一個完整的癌症照護團隊,必須以群策群力的方式,來提供病人完整的服務。「我們不只是照顧病人,也會把病人的家庭背景、家庭支持,甚至交通都納入考量,所以社工的加入是重要一環。」06.jpg透過定期召開的多專科團隊會議,醫師等相關人員竭力為癌症病人擬定最適宜的診斷方式及治療策略。

  在多專科會議上,會把病人的病史、影像、病理、家庭都拿出來討論。執行了兩年多,這項會議為癌症照護團隊帶來哪些改變?「共有三項,團隊的照護水平再提高、專業素質再提升;團隊更有默契,知道怎麼樣合作來照護病人;對病人的照護更加完整。我們透過時常討論及共同討論的機制,讓『全人照護』不是口號,而是實際在運作的模式。」

  怎麼一台都沒有」一文裡現身說法的癌症病人余小姐,其病歷也曾帶進多專科團隊會議裡討論過,而且還不只討論一次。鄭副院長剖析乳癌案例討論的關鍵:

一、乳癌治療所使用的化學治療、標靶藥物牽涉到癌症的期別。為確認期別,是否要做正子儀檢查?做或不做,差異在哪裡?

二、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是手術前先進行?或是手術後再進行?使用標靶藥物,若不符合健保條件,健保就無法給付,就會造成病人的經濟負擔。

三、手術時,是要乳房保留或全切除?如果是前者,那術後就一定要做放射治療。如果要做放射治療,原始的腫瘤位置就變得很重要,也就要考量如何把這原始的位置記錄下來。隨著醫療的進步,乳癌病人做了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後,約佔7080%腫瘤會完全消失不見,如果當初沒有把腫瘤根源的痕跡記錄下來,有時候會使得放射治療時不知道要針對哪個點來精準打擊?若要手術,甚至連外科醫師也不知道要在哪裡動刀了?

  這些都環環相扣,當然病人的工作、交通、營養等各方面條件也是影響治癌計畫的因子。

  多專科團隊會議能夠持續召開並發揮功能,鄭副院長點出了背後的特殊原因。「和信跟東基都不是以利益為導向的醫院,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醫院文化,才能落實這項制度的推行不是以利益為導向,醫師之間才能夠相互轉診,也才願意相互了解、相互改進,寶貴的經驗也因此能夠傳承下去。」

  面對日益增多的癌症病人,鄭副院長對多專科團隊會議的運作也有了因應之道。「未來,會考慮以『癌別』來召開會議,例如:乳癌、食道癌……」

  給病人最有利的照護方式,鄭副院長帶領癌症照護團隊努力實踐著……

一粒麥子雙月刊152期(2022.08
 

紅繩的那一端 呂信

怎麼一台都沒有 王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