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粒麥子基金會執行長 林木泉▲我們是「好同學」!兩位東興文化健康站長輩拿著「似顏繪」畫家墨知到站上公益人像速寫的成品亮相。該站原為「老人日托站」,是一粒麥子基金會開辦的第一個服務事工,於2002年六月在台東縣卑南鄉成立,後來申辦轉型為文健站,左邊的蘇胡秀金阿嬤自開站起即上站不輟。攝影/陳仲亭
台灣後山經濟發展緩慢,青壯人口多數外出西部謀生,部落、社區老人獨居及隔代教養的情況普遍,時任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呂信雄有感於醫療服務的有限,在社會愛心人士「趙媽媽」周麗華女士捐款支持下,於2002年十一月成立一粒麥子基金會。
▲基金會在2022年十一月十二日舉辧二十週年感恩慶祝活動,由董事長致贈紀念品給長期支持的愛心捐者及企業。(左起)統一超商公共事務部部長李至和、代表周麗華女士的友人鄭潔心及陳守權賢伉儷、一粒麥子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宏泰人壽資深經理梁瑜玲、公益支持經理何佩齡。攝影/陳仲亭
一粒麥子從一位社工開始,靠著東基全力資源分享及專業協作支持,在台東各地發展貼近部落、社區需求的多元文化照顧服務,包括:老人日托站、送餐到家及共餐、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文化健康站、居家服務、到宅沐浴車、交通接送、日間照顧等服務,並陸續將服務擴展到花蓮、宜蘭、台南、新北、台北及屏東等縣市照顧資源較為缺乏的鄉鎮社區。
▲基金會的據點大會師活動於2019年移師花蓮市辧理,邀請來自基金會六個服務中心脫穎而出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代表參賽,經過激烈的角逐後,由筆者(右)頒獎給贏得桌遊冠軍的馬太鞍據點。照片提供/林木泉
▲新北服務中心承辦的長照交通接送服務,協助解決平溪、雙溪等偏區失能長輩下山就醫的出入難題,讓他們和未同住的子女都可以安心。攝影/林智謙
為能扎根偏鄉、偏區,一粒麥子持續建置日間照顧中心,自2014年在台東縣啟用第一個關山日照(社區式長照機構),至今已在台東、花蓮、台南、屏東及台北等地成立與籌設十三個日間照顧中心,其中勸募自建案均為「多功能」日照(綜合式長照機構)。因為多功能日照中心除了提供日間照顧服務外,同時也提供日或夜間喘息照顧服務、居家服務、交通接送、送餐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社會福利資源諮詢轉介等整合性服務,成為一粒麥子在各鄉鎮推動複合式社區照顧的研發基地。
▲台南服務中心在日間照顧中心推動「多元輔療」,幫助長輩找到自己未發掘過的潛能、興趣及愛好,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圖為關廟日照長輩定期為園藝輔療所栽種的植物澆水。攝影/謝慧娟
除致力東部照顧服務外,一粒麥子也因地制宜調整雙北、台南及屏東在地服務策略:
●台北於萬華區以莒光日照中心及居家服務,來照顧在地長者及家庭;
●新北於全國人口最老的平溪區,提供關懷據點、交通接送、失智據點、居家服務及送餐服務;
●台南在善化區及新豐大區(仁德、歸仁、關廟、龍崎)等地提供日間照顧、居家服務、交通接送、關懷據點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
●屏東則以居家服務、交通接送、幸福巴士及獅子日照服務屏東中、南區原鄉的長者及家庭。
▲新北平溪失智據點長輩在運動指導員引導下,利用彈力球練習雙手平衡與協調。攝影/黃泳郡
台灣社會資源有限,一粒麥子基金會將秉持「榮神益人」的精神,以ESG(環境友善、社會責任、有效治理)永續發展理念,持續拓展偏鄉、偏區服務,並建置「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社區互助網絡,以支持陪伴弱勢長者、身障者、兒童及家庭享有盼望的人生。
▲送餐志工騎著配備保溫箱的送餐機車穿梭於巷弄間,為有需要的長者或失能者親送熱食到家,也給予親切的問候,不只暖他們的胃,也暖他們的心。照片提供/花蓮服務中心
▲居家照顧服務員把失能長輩從床上移位到輪椅後,再推到浴室,協助沐浴。基金會自2004年從台東縣開始提供居家服務,目前七個服務中心每月服務人數超過一千五百人。照片提供/宜蘭服務中心
▲基金會在滿州鄉開辦「幸福巴士2.0整合服務」,此為交通部修法後全國第一個社會福利團體經營幸福巴士的範例。照片提供/屏東服務中心
▲基金會連結多家愛心企業,於春節前陪伴獨居長輩「圍爐、採買、提早過年」是深受服務對象期待的活動之一。圖為台灣大哥大員工(左一)特地帶著孩子擔任「一日志工」,到花蓮和長者前往賣場採買年貨。攝影/彭德弘
▲基金會和台灣電力公司辦理「希望種子」培育計畫,讓台東大專學子藉由暑期工讀,了解家鄉需要及職場探索,去(2023)年來到第十八屆。圖為社區服務週時,希望種子前往永康文化健康站,和長輩們一起拔草整地、採收玉米。截至去年共提供四百二十六個學生工讀機會,幫助了三百二十二位台東子弟。照片提供/台東服務中心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