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從最缺乏照顧的癌末病患做起,也開始走出醫院,走進患者家中……」血液暨腫瘤內科、安寧團隊主任劉漢鼎醫師在「行醫三十年有感——從台北到台東」一文中,回憶2013年九月甫到東基之時。劉醫師所說的「我們」,便是東基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2012年九月開啟「無縫接軌」計畫而駐點東基的兩位資深護理人員曾雅欣、謝佩玲與他自己三人,開始了東基的安寧居家照護服務。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駐點東基的專員開著車,到住在偏鄉的末期病人家中關懷,後來劉漢鼎醫師的加入,開始了東基最早的安寧居家照護服務。照片提供/曾雅欣
「以曼」是劉漢鼎醫師來台東後照顧的第一位原住民肺癌患者,劉醫師說,以曼是山地巡迴醫療的醫師懷疑、經「無縫接軌」轉診和信後確診罹癌。後來回到東基繼續治療,在家庭的經濟及照顧人力等因素考量下,在迦南護理之家度過人生最後的一段日子。知道以曼心繫著老家,2014年一月的某日,劉醫師、和信專員及迦南照護團隊為以曼安排了一趟返家之旅。以曼在熟悉的長椅上,開心地和部落裡的鄰居話家常。一個月後,回到主耶穌的懷抱中。
隨著台東末期病人的需要,一開始只有三人的癌症暨安寧照護團隊,逐漸增添生力軍,2014年二月有李慶宏、郭淑苓夫妻志工的加入,後續也徵召、培訓安寧志工,陪伴許多癌症和末期病人走過人生中最艱苦的路程。2016年七月新增「腫瘤個案管理師」,同時兼任安寧共照護理師,照護病人的陣容越趨完善。
在陪伴許多末期病友及家屬一起走過生命最煎熬的階段,團隊成員也從中學到許多感人的生命功課,亦盼持續關懷過世病人的家屬,2016年八月應運而生了「愛.不止息」家屬關懷會。一開始即抱著「只要有一位家屬願意來參加,我們都應該持續辦下去。」的想法,第一屆最先只有三位家屬報名,最後來了二十多位。除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停辦兩年之外,皆以每年一次的頻率持續辦理。
每年透過詩歌樂音、短講、追思獻花、專題演講、小組分享等各種方式進行,舉辦的形式不盡相同,卻同樣具有緬懷、祝福之意。使家屬思念故人的情緒得以在此宣洩,同時畫個逗點,繼續向前。
▲去(2023)年的家屬關懷會上,家屬在紙條上寫下想對離世親人訴說的話語,再將紙條包裹在盆栽土壤裡。隨著時間繼續向前行,思念化為土壤的養分,加上平日裡的澆灌,將使綠色植物更加茁壯。攝影/陳仲亭
關懷、照顧末期病人的腳步,除了台東海岸線、縱谷線、南迴線,也跨海到蘭嶼。2016年九月起,蘭嶼鄉在地的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與東基合作,血液暨腫瘤內科醫師劉漢鼎、安寧緩和療護科醫師史沛青先後支援該居護所,為島上有居家醫療需求,特別是安寧療護需要的末期病人盡一份心力。
支援蘭嶼的過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劉漢鼎醫師撰文紀錄的2017年三月「陪天使回家」故事,這是一趟跨院區、跨縣市、跨海的安寧居家照護任務。當年十一歲的小女孩安潔已抗癌多年,在北部醫院治療,因腫瘤持續惡化,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有限,主動要求回蘭嶼,想再看看熟悉的海岸和幼時的朋友。
經聯繫、溝通、演練及克服所有困難,安潔順利回家,並在眾人半推半抬下來到熟悉的教會前,看到了大海,露出了笑容,幾位安潔的同學也來看她,後來在家中平靜離世。全程參與安潔回家之路的劉漢鼎醫師回憶道:「深深感受到人在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中,竟然可以是一種完全和諧的存在。……我在從事安寧緩和療護工作上所努力追求的目標,在安潔身上全都體驗到了。」
▲在眾人的協助下,坐在輪椅上的安潔終於被推上到漁人教會的台階上。安潔在這裡看了大海,笑了。攝影/劉漢鼎
2020年東基癌症中心成立後,安寧緩和照護團隊更形完善。先是2021年八月致力於安寧緩和照護的史沛青醫師、隔年七月專職的安寧共照護理師陳祥如加入;2022年三月起,開設安寧緩和醫療門診,每週一至五皆有門診,由四位專科醫師輪流看診。
隨著團隊人力逐漸增加,可以提供更多貼心服務,例如:癌症中心門診的候診區,也是充滿咖啡香、精油香及發揮創意動手做的園地。2022年八月在安寧共照師、癌症諮詢中心社工的發想下,嘗試以精油為病人及家屬按摩紓壓獲好評。雖曾短暫暫停,隔年四月起,陸續推出「愛的『香』遇——咖啡門診」、門診藝術活動、「愛『香』隨」芳香療法等門診活動。▲去年中秋節前夕,「行動早療組」藝術治療師黃愍茹在每月一次的門診藝術活動中,安排了應景的玉兔摺紙。病友及家屬將摺好的手作成品,貼在紙上的「圓月」中,為月亮點綴繽紛色彩。攝影/鄭欣慧
去(2023)年三月起,嘗試為有需要的末期住院病人連結「藝術治療」資源。曾是紋身師的「阿村」,因口腔癌末期,有口語表達不清楚的狀況,安寧緩和共照團隊評估後,為其連結藝術治療。透過每週一次的藝術治療時間,阿村藉由創作回顧、統整自己的人生起伏,心情更因此獲得抒發,甚至畫得意猶未盡,想以畫作鼓勵他人,東基團隊協助他在醫院舉辦了人生第一場,也是最後一場畫展,為阿村圓夢。
▲阿村一度病況穩定而轉至機構,安寧共照團隊等人擔心阿村在機構會感到孤單,相約前往探視,和他一起唱詩歌。攝影/杜靖宜
為了加強安寧緩和照護品質與能量,團隊成員去年前往花蓮門諾醫院取經,並建立合作關係。位於恩典樓十樓的緩和病房,也會於今年啟用。相信未來除了硬體照護設施的提升之外,在更多團隊成員和志工的參與之下,能夠提供台東的末期病人兼顧身、心、靈和社會的完整照護。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