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尼伯特風災那天令時任院長暨耳鼻喉科主任陳玉祥醫師(現任顧問)大為感動的事,就發生在血液透析室。
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是將尿毒症病人的血液流經人工腎臟(人造半透膜),把血液中的廢物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以維繫病人健康。若未按時洗腎,將危急生命。
風災那天,血液透析室遭災。清晨陳院長跟血液透析室主任馬堅毅醫師(現任院長)討論後,決定先將最早一班七點半的洗腎延後,集中火力優先搶救血液透析室,希望能達成十一點開放洗腎的目標。
血液透析室經重整並恢復洗腎後,竟有美妙的音符從該室流淌而出。原來,馬主任為了安撫病人的情緒及血液透析團隊的不安,在血液透析室吹起了薩克斯風,一曲接一曲的詩歌,用樂音來陪伴病人,這動人的畫面深留陳院長心中。
請教馬主任他當下的動機。他淺淺一笑:「洗腎室裡的電視機暫時無法使用,病人只能躺在床上很是寂寞,而且他們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達醫院,只想讓他們暫時忘卻外面的風雨,放鬆心情,好好的、順利的洗腎。」
▲血液透析室提供舒適且清潔的洗腎空間,讓每床腎友在四小時的洗腎裡,可以隨心觀賞電視節目。圖為東基院長暨血液透析室主任馬堅毅(右二)醫師與護理師逐床巡查病人的狀況。攝影/葉自強
東基的血液透析服務推溯自2003年五月,到了2013年全新開幕,希冀秉持「專業且高品質的醫療、人性化且親切的服務、舒適且清潔的環境、創新且不斷的進步」等特色來服務鄉親。例如:率台東之先使用「ACT監測肝素儀器」,準確監測洗腎病人肝素的使用量, 並且引進內毒素過濾器,阻擋內毒素進入洗腎病人體內 ;2017年六月完成擴建,特別設置全新腹膜透析室,讓腎友可以在舒適的空間裡學習並實際操作「在宅洗腎」的方法。▲血液透析室備有四台遠紅外線機,提供腎友照護、保養瘻管。攝影/結金球
除了週一~六固定的十五個洗腎時段,也提供假日及夜間經急診室評估需「急洗」的緊急透析服務。在新肺冠炎(COVID-19)疫情期間,東基也收治確診者的洗腎服務,安排他們到其他樓層的負壓病房洗腎。另有從外地轉回來的癌症病人,其陪同家屬原本在外地洗腎,也跟著轉回東基血液透析室「寄洗」。
在提升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上,血液透析室積極籌劃e化的作業。2018年七月底「電子化透析管理系統」正式上線,透過坐式體重機、血液透析機、血壓機的連線整合,不但避免病人及醫護團隊抄抄寫寫的失誤,而且病人的血壓、血液透析紀錄、耗材、醫囑、藥囑等都會整合記錄在這套系統裡,在病人透析的四小時過程中,醫護人員可以一目了然的察看並掌握透析過程。後續又完成電子簽章系統,落實電子病歷。
馬主任以「量體重」為例加以說明e化的好處。「病人在血液透析的前、後都要量體重,因為體重直接關係著病人的健康。他們一天增加的體重不可超過一公斤,而兩次透析間的體重只能增加『乾體重』的5%,例如:體重六十公斤者,只能增加三公斤。『乾體重』是指病人的四肢和肺沒有水腫、血壓正常時所測量出來的體重。」
尚未e化前,病人一旦量完體重,必須將體重數值報給護理人員登錄,這個看似簡單的流程,問題往往出現在「報給」和「登錄」上。病人少報或多報、護理人員登少或登多,都會影響病人的健康,嚴重的還會在血液透析過程中發生血壓下降、抽筋、休克的狀況。
▲有了「電子化透析管理系統」,病人量完體重,數值即可透過坐式體重機上的傳輸機(如紅色箭頭所示)登錄在該系統裡。攝影/結金球
▲慢性腎臟病管理師黃凱雯(右)為腎友做衛教。攝影/結金球
根據「2022台灣腎病年報」分析,台灣透析發生率與盛行率依然持續上升,而且愈來愈遙遙領先世界各國。馬主任表示:「洗腎是治標,換腎才是治本,因此『積極衛教、鼓勵換腎』是我們一貫努力的目標。自全新開幕至今,共有八位腎友完成換腎手術。其中一位陳先生,非常幸運,來東基洗腎不到三個月,就接到花蓮慈濟醫院配對成功,可以換腎的通知。呼籲符合條件的腎友,務必要把握機會申請腎移植登陸,而且要落實每三個月回花慈門診的規定,回診一旦中斷,就得重新開始,曾有腎友半途而廢,相當可惜。」
完成換腎手術的五十六歲「阿玉」,在家人陪伴下回到馬醫師的門診,細說這三年血液透析過程及等待換腎的錯綜複雜心情。阿玉特別感謝東基照護團隊的陪伴及鼓舞,每每在她快要放棄時,總又生起一股盼望及力量。
天父必看顧
|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