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嬰與婦幼,寶抱在心

  「每個來院的小病人,都是他的寶。」人稱「台東小兒科之父」的宣教士龍樂德醫師1979年在東基開設小兒科病房以來,面對每位病人都抱持著這樣的態度並用心照顧。其行醫腳步深入台東的每所國小,1991年進行了全縣第一次的國小學童健康檢查。04.jpg▲1984年的某日,一對夫婦將提早四個多月出生的早產女嬰送到東基,當時的她僅六百公克。在龍樂德醫師及護理人員日夜努力醫治下順利出院。龍醫師為小女嬰取名「美恩」,即「神奇的恩典」之意。照片提供/東基歷史資料影像資料庫
  用心診治每個小病人及其家人的理念持續至今,東基的小兒科、婦產科已成為守護台東兒婦的重鎮之一。全縣僅兩間提供接生的醫院,東基是其一,每年扛起台東縣超過五成的接生人數,健兒門診的預防針施打數也是台東縣醫療院所名列前茅的。

迎接新生命的肯定

  「很慶幸與您結緣,才能度過這次危機。」婦產科主任郭成興醫師珍藏著病人的每張感謝話語,因為每次的接生,都是產科團隊用「生命迎接生命」的成果。04-1.jpg▲婦產科主任郭成興醫師在「樂得兒(LDR)」產房為產婦接生。照片提供/李維庭

  東基婦產科醫師的接生經驗備受台東人肯定,四位醫師中,兩位執業超過二十年,多年來的接生人數為台東之最。2018年十月產兒科病房迎接了八十七名新生兒,創下東基單月接生最多人數紀錄。護理人員也以豐富的經驗、同理心照護孕產婦及新生兒,為產兒科病房的優良傳統。

以產婦需求為考量

  體貼產婦生產時的艱辛,2003年三月啟用了人性化的「樂得兒(LDR)」產房,讓產婦從陣痛到醫院待產開始,到生產、恢復期,都在同一個房間、同一張可以直接變成產台的「生產待產床」上度過。產婦的丈夫也能在生產過程中,留在身旁陪伴,就像在家中生產一樣,有著滿滿的安全感。2022年十一月將使用了近二十年的生產待產床全面換新,以迎接更多產婦及新生兒。

  生產之後的產婦休息空間,也一併在去年進行整修。同時考量產婦對單人房的需求增加,病房的電視、冰箱、沙發等全面更新之外,單人房由原本的三間增加到五間,其中「特等房」比原來的寬敞又舒適,成為產婦的首選。04-2.jpg▲產兒科病房的單人特等房空間寬敞舒適,沙發、冰箱等設備也全面更新了。攝影/結金球

寶貝每個兒童

  每到小兒健檢的日子,東基小兒科門診總是熱鬧的,為兒童健康把關的小兒科醫師群,除了兩位次專科為新生兒科的醫師,還各有一位次專科為小兒神經科、小兒心臟科醫師。院方也重視每位兒童的成長與發展,自2010年五月起成為縣內第二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在罕見疾病兒童照顧上,更與花蓮慈濟醫院遺傳諮詢中心主任朱紹盈醫師攜手,透過遠距視訊會診,讓台東的罕病兒在地看診,減少奔波外縣市就醫的次數。04-3.jpg▲小兒科主任鄭弋透過與花蓮慈濟醫院的遠距視訊會診,讓罕見疾病兒童可以在地看診。攝影/王秀亭

  硬體設備也持續加強,小兒科門診診間裡的超音波掃描儀是醫師們的「第三隻眼」,診斷病情好幫手。門診候診區牆上裝設加了滑桿的「丹佛兒童發展量表」,讓家長自由拉動滑桿,檢視自家寶貝的發展狀況,無形間提高對孩子發展的關注度;閱讀區有適合各年齡層的書籍,讓親子在候診空檔能享受共讀的樂趣。

  產兒科病房裡的長頸鹿多功能保溫箱,床位能升降、旋轉、傾斜,還具有調節溫度、溼度等功能,讓照料體重極低的早產兒、身體狀況不佳的新生兒的醫護人員更有效率的照顧;HFNC(溼化高流量氧氣治療)呼吸器對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早產兒、急性細支氣管發炎兒童的治療有大幫助。

「開刀用」歌單
  婦產科主任郭成興醫師每次在手術室裡為產婦接生時,都會有音樂陪伴,有助參與其中的醫護、產婦心情平靜。從最早期的「奇異恩典」,郭醫師逐漸在手機裡建立出「開刀用」歌單。

  打開歌單,奇異恩典當然是必備歌曲,第二首歌是具鼓舞人心的澳洲原住民音樂,盼給準備生產的產婦信心與力量。還有精選周杰倫「聽媽媽的話」,郭醫師說,這首是給即將出世的新生兒聽的,每當聽到五月天「知足」時,手術差不多要結束了;通常來到王力宏的「寶貝」,已是新生寶寶擦乾淨後抱到產婦手中的時候。04-4.jpg▲婦產科主任郭成興醫師開刀用的歌單曲目。攝影/王秀亭

小兒科三劍客
  小兒科主任鄭弋(中)、林文賢(右)及王以帆(左)醫師被鄭弋醫師稱為「小兒科三劍客」,因為他們三人的蹤影除了在醫院門診、病房、急診室,也以行動力現身有需要的地方。2018年起鄭弋主任先支援關山衛生所的小兒健檢門診,直到去(2023)年十一月衛生所有新到任的小兒科醫師接手,才結束這項支援。

  林文賢醫師也以每個月兩診次的頻率,前進達仁鄉衛生所做兒科的IDS服務,今年起改為每月一診次,另一次改由婦產科王敬維醫師前往。王以帆醫師則支援了池上鄉衛生所的小兒健檢門診,讓許多小朋友及家長不必為了健檢或看診而遠途奔波。
04-5.jpg▲東基小兒科三劍客。(左起)小兒科王以帆、主任鄭弋、林文賢醫師。照片提供/鄭弋

 

(2024年5月)

 

60年偏鄉路,越走越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