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急」先鋒

  「一邊看門診、一邊看急診」是東基第一位全職醫師譚維義宣教士,在醫院開幕頭幾年的忙碌寫照。

  直到1972年四月宣教士蘇輔道醫師加入陣營,才讓獨撐三年的譚醫師能夠稍稍喘口氣,也讓那些排隊等著開刀的小兒麻痺病童,可以早點得到治療。

  在醫療資源貧瘠的年代,專長骨外科的他們,其實是什麼病都得看。03.jpg▲譚維義(左)、蘇輔道(中)兩位醫師天生巧手,會自製活動支架,協助病人復健。照片提供/東基歷史資料影像資料庫

  根據「一粒麥子落在後山」一書所述,蘇醫師曾表白:「在東基服務二十六年來,有些病例從醫學觀點來看,真的已經沒救了,可是透過迫切祈禱,竟然都奇蹟似的痊癒了。病人和家屬當然以為是醫師的功勞而頻頻致謝,其實只有醫師本人清楚,若非上帝憐憫賜福,結果必然不同。所以,愈知道自己有限,愈覺得需要上帝的同工。」03-1.jpg▲攝影/陳仲亭
  譚醫師和蘇醫師為病人手術前,必定邀請病人及在場所有同工為病人的手術成功祈禱。在慈愛樓三樓院史館模擬早年開刀房的展示空間裡,就收錄了這樣的祈禱之聲(上圖)。

  隨著宣教士的逐漸退休,醫師人力不足的景況更形加遽。歷經蓋新大樓、增添新儀器的轉型,東基所需的醫師也逐步補齊。

爆增的急診人數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急診求診量攀高,充實急診室醫師人力是首當其衝。

  2022年七月起,於每週六上午十點到晚上十點的急診尖峰時段,加派第二位急診科醫師駐守急診室;這樣的配置自隔年一月起擴及週日及國定假日。急診室護理長吳佳珉表示,以2022年的統計來看,與平常月相較,五~八月的急診人數受疫情升溫影響而爆增近兩倍,甚至有兩個月份是超過兩倍,有了第二位急診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大幅縮短急診病人等候的時間。

  目前東基急診室守護著台東縣急診就醫量的30%左右。03-2.jpg▲急診科主任巫怡潁醫師(中)與護理師一起為急診病人進行評估。關心偏鄉緊急醫療救護、取得「緊急救護醫療指導醫師」資格的她,更自2022年一月起協助台東縣消防局培訓救護技術員,攜手提升台東縣緊急救護品質。攝影/王秀亭

強化緊急醫療能力

  依「緊急醫療救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急救責任醫院就急診、急性腦中風、急性冠心症、緊急外傷、高危險妊娠及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醫療等六個面向進行評定,分為一般級、中度級、重度級三個等級。

  2019年在時任院長陳玉祥醫師(現任顧問)率領下,東基首度獲評為地區教學醫院(醫事人員類)、急診具備中度級能力。更因為後者的肯定,取得衛生福利部「醫中計畫」補助的門票,得以藉由醫學中心支援相關專科醫師人力。

  隔年起,「醫中計畫」有奇美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國泰綜合醫院支援四個科別的專科醫師,與東基醫護團隊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強化醫療品質、精進醫療照護。扛起台東縣五成以上接生人數的東基產兒科團隊,亦持續加強高危險妊娠及新生兒醫療的相關訓練及緊急處置能力。

從一項增加到五項

03-3.jpg▲由彰化基督教醫院支援的心臟內科謝祐銓醫師為病人植入中心靜脈導管,過程中專注於無菌技術,以避免絲毫的染污。照片提供/王徐鳳英

  感謝台東縣衛生局、衛福部的支持,以及全院各科室的努力,今年一開春就傳來了大好消息。03-4.jpg▲東基通過五項中度級能力評定,緊急醫療能力再向前邁出一大步!(前排左起)專科護理師黃璟華、產兒科病房護理長賴玉菁、護理部主任歐惠容、急診室護理長吳佳珉、加護病房護理長王徐鳳英,(後排左起)心臟內科醫師陳韋傑、神經內科醫師施昱丞、院長馬堅毅、東基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呂信雄、急診科主任巫怡潁、醫務部暨婦產科主任郭成興等科室代表合影。攝影/葉自強

  二月六日通過衛生福利部一般級急救責任醫院具備急診、急性腦中風、急性冠心症、高危險妊娠及新生兒醫療、加護病房「五項」中度級能力。使東基可以提供更優質的持續性照護服務,除照顧病人,也能安排適當轉診與接受他院轉診。馬堅毅院長表示,未來將再增強「緊急外傷醫療」章節,以期成為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分擔在地急、重症醫療,東基不遺餘力。提升「在地」治癌量能,又是另一個故事……03-6.jpg▲由國泰綜合醫院前來支援的一般外科李柏慶醫師為東基緊急醫療處置能力加分。攝影/結金球

03-5.jpg▲由彰化基督教醫院支援的心臟內科陳韋傑醫師,為加護病房團隊教育訓練。攝影/結金球



(2024年5月)

60年偏鄉路,越走越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