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入社區最深的行動醫院

  「我跑一趟,可以讓病人少跑一趟!」東基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的一席話,開啟了東基第一個服務事工,也奠定東基「立足醫院、深入社區」的基礎。

  1964年譚醫師開著一輛二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車,在成功鎮沿海部落看診,這是東基的濫觴。隔年因為一位肝膿瘍病人而有了蓋醫院的念頭,遂向國外募款。1969年春天,「台東基督教醫院」開幕。即便醫院有了門診、急診、住院等服務,走入社區的外展事工,至今仍持續不輟,甚至還推陳出新。

把診間搬到醫療站

02.jpg▲山巡團隊在延平鄉鸞山醫療站服務時,騎著電動代步車就醫的長輩無法進入診間,山巡醫師吳昱銳(左)就配合到外面為他診療及衛教。攝影/許書瑜

  山巡及IDS提供各專科看診及預防保健服務,目前服務範圍包括達仁鄉、延平鄉。中醫科也於2012年二月開始投入,從南迴線再延伸到離島的綠島鄉。團隊由醫、護、藥、司機組成,做社區篩檢時,為了配合當地村民透早出門工作的習性,有時是天色未亮就要從醫院出發。

  在野外行走時,會用登山杖或木棍「打草」驚蛇來自我保護;在現今的山巡服務裡,則是要「踢門」驚蛇!

  到達醫療站,護理師準備打開鐵捲門前,「踢!踢!踢!」先用腳踢門踢個幾下,確定沒有「異物」出現,再把鑰匙插入鎖孔。為什麼?原來山村裡的醫療站,若周邊樹木、草叢多,有時候蛇會鑽進(或誤闖)鐵捲門「休息」,一旦推動鐵捲門,被打擾的牠會突然跑出來,那嚇人的指數高達百分百。這項開門的小撇步,已列入山巡業務交接的重點之一。

02-1.jpg▲新化村是達仁鄉內海拔最高的部落,標高八百多公尺,山巡護理師李亦琛(右)在當地醫療站為民眾抽血。攝影/陳仲亭
  牙科的看診地點則是在偏遠國小。與學校護理師攜手合作、守護偏鄉孩童牙齒健康二十多年的王剛毅醫師指出,很多父母會誤認六歲前後換牙所長出來的第一顆恆齒——第一大臼齒是乳牙,而沒有注意。「很多小朋友沒有那顆牙,因為一長出來就被蛀掉了。」他戲稱,出來山巡就是要顧好這四顆第一大臼齒。02-3.jpg▲牙科醫師王剛毅(左)在土坂國小(達仁鄉)為孩子們治療牙齒。攝影/陳仲亭

病人出不來,那就到他家去

  當病人因故無法前來山巡醫療站看診時,山巡團隊會等到醫療站的診療告一段落後,即親往病人家看診。若是山巡車可抵達的地方,就請山巡車司機開車一同前去;若不是,則安步當車用走的。02-4.jpg▲居家護理師吳筑萱到病人家提供護理服務。攝影/結金球
  因應所需,東基還辦理了其他「到宅」的醫療服務,像是1999年開始的「居家護理」——白衣天使到你家、2008年起跑的「行動早療」——治療師群到你家、2017年啟動的「居家醫療」——醫師出診到你家。

  東基行動早療是創新的服務,也是醫院體系到宅進行早療復健服務的先驅。小兒神經科醫師樂俊仁長年投入早期療育,也長期參與山地巡迴醫療,對偏遠地區發展遲緩兒到院早療的諸般困境,想到了獨特的因應辦法。「『如果』個案到不了醫院,『那麼』治療師就到個案家去!」這種早療模式,不同於孩子到醫院做早療,故名「行動早療」,團隊成員分屬六個專業領域——物理、語言、職能、音樂、藝術、臨床心理,在人才難覓的台東竟能找得到,實在是難能可貴。東基即使醫務收入沒有盈餘,仍然竭力辦理這項醫療服務,於2023年獲頒衛生福利部一一二年度醫療財團法人社研卓越獎之「社區醫療服務獎」。02-5.jpg▲2021年疫情趨緩後,行早治療師群做好各項必要的防護措施,恢復與孩子的直接互動。圖為臨床心理師陳怡帆(左)以隨手可得的撲克牌,透過簡單的分類作業,進行持續注意力訓練。攝影/賴彥伯

出院準備服務

02-6.jpg▲照護團隊(外科醫師、安寧緩和醫療醫師、安寧共照護理師、「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關懷師、社工)及看護陪住院的阿公回家,一解他的思家之情。照片提供/社工室

  2022年十一月初,東基照護團隊排除萬難陪一位日漸消瘦、時日不多的病人回一趟家,中間的聯繫,就少不了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外科病房護理師「小妮子」描述了對阿公的觀察:「返家結束後,阿公回到了病房。我看到的依然是他招牌的靦腆笑容,但在這笑容及眼神之中,卻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是前所未有地平靜與踏實。」

「居家服務」超過二十五年

  1998年九月東基開始建立居家照顧服務的事工。這是在內政部尚未推行老人服務工作時,就率先回應民眾之需推動居家訪視,關懷的對象有三十多人。輾轉至今,居家服務的人數為每月大約一千人。

  此外,東基也積極承辦長照2.0的服務,例如:「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目前的服務區域是延平鄉、卑南鄉、台東市D區;復健科的治療師、營養師也隨著「長照復能」的腳步進入服務對象家,提供專業指導。

  東基和東基公益伙伴彼此配搭、相輔相成、連結為綿密的服務網絡。東基不追求最大,期許成為走入社區最深的醫院,哪裡有需要,就往那裡去!


(2024年5月)
 

60年偏鄉路,越走越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