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與神同工 譚維義醫師一生的信念

※口述、作者:譚維義 Frank Dennis
※譯者:呂巧婕
※出版發行:東基醫療財團法人
※出版日期:2024年5月初版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626-95882-4-4(平裝)
※付款方式:
 劃撥帳號:06714451
 戶名:東基醫療財團法人(請在空白處註明購買《來!與神同工》書籍)

※定   價:NT$380
※優惠價: 
   ★ 自取每本NT$300
   ★ 郵寄每本NT$350(含郵寄費用)
   ★ 一次購買四本以上免郵資

※購書方式:自取或郵寄(僅接受台灣本島及離島訂單)
※購書請洽: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室(電話:089-310-000)

快速選單

{638525069114828643}_1280.jpg

 

內容摘錄

我清楚知道,做重大手術時,我們不只需要一位醫生和手術房,還需要訓練有素、知道怎麼合作的團隊。······ 很少人會只因為聽某個人的講道就相信神,耶穌說,人們是怎麼看出誰是祂的門徒?是因為他們看到你們彼此相愛。在社會上要把耶穌的愛表現出來。

我常說:「若神要給我們恩典,當有需要的時候它就來了。」······ 病人需要什麼,我們要盡量嘗試給他們所需要的東西;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基督徒朋友合力,讓這一切成真。這就是基督的肢體,跟隨基督的基督徒們一起同工,成就神的心意、彰顯祂的愛。

我希望你們記得:要「與」 神同工,而不要只是為神做工,這是許多擁有不同恩賜、職業的基督肢體,也就是基督信徒,藉由聖靈的推動和指引,所一同努力的事,一切都為了神的榮耀與國度。我們得到的回報會很美好,而且時常是在許久之後才得到,但最終的回報就是能與神同在。所以,永遠不要放棄。

作者簡介

譚維義(Frank DeAtley Dennis),1929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Kansas),為家中獨子。1954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1953年與譚秀麗(Sally Annette Watkins Dennis)結為夫妻,以醫療宣教為一生志業。

1961年抵達台灣。初期支援屏東基督教醫院,1964年起赴台東沿著東海岸展開山地巡迴醫療;於1969年創建台東基督教醫院。

1994年退休,服事台灣之醫療需要達三十三年之久。獲頒第三屆醫療奉獻獎,並獲中華民國總統親頒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民間人士。

因為基督的緣故,譚醫師為台灣的醫療奉獻一生,對台灣情深義重;退休後猶不忘呼籲台灣的醫師們,以所得的恩賜與恩典,去幫助非洲等相對落後地區人們的醫療需求,其無私大愛的憐憫胸懷,足堪為基督徒愛神愛人的表率。

譯者簡介

呂巧婕,美國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口筆譯碩士,曾任交通大學外文系、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中應口筆譯學程講師,現為專職譯者。

目錄

014 推薦序:豐盛有餘的人生/呂信雄
017 作者序 * 文本中文口述:譚維義。主訪:劉士永、張淑卿。記錄:張雅綿。校正:譚維義、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室陳瑩真、呂巧婕。英譯:呂巧婕
第一章 家庭
024 家庭生活
024     我的父親母親
031     兒時回憶
033     學習歷程
038 接受基督信仰的過程
045 與秀麗相識、戀愛與求婚的經過,以及我對婚姻的一些看法
第二章 在美國的醫學訓練與行醫
058 就讀醫學院
065 在印地安部落的學習
071 學習麻醉手術
第三章 來到台灣
078 來台初期
078     一封來自葉德華牧師的信
080     過境日本
086     乍到台灣
090     在台北學中文
094 在屏東基督教醫院的服務經驗
094     回顧在屏基的工作
098     幫小兒麻痺兒童動手術
106     小兒麻痺疫苗
第四章 東基的草創與發展
114 與東部接觸的經過
114     首次去台東看診
116     山地巡迴醫療
121     開設醫院的契機
128 經營醫院的回憶
128     興建醫院的過程
131     充實醫院的醫療設施
139     醫療設備到台東
142     醫院營運初期的困境
145     訓練手術助手與護士
148     蓋護士宿舍
150 終身學習
150     精進醫療技術
153     特殊療法
第五章 台東生活與同工夥伴
172 與其他醫院的互動
172     花蓮門諾會醫院
174     台北馬偕醫院
175     台北榮民總醫院
176     屏東基督教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
178 我的同工們
178     醫療同工
180     美國友人
183 與阿尼色弗兒童之家的關係
188 家人在台東的生活
第六章 離開台灣與退休生活
198 在美生活狀況
203 與神同工
第七章 傳播醫療志業:敞開的門
220 東基的困境
220     跟政府打交道
226     人力不足
231     教會醫院
237 鼓勵台灣醫生到非洲服務
243 中國的需求
第八章 生活經驗分享
254 婚姻生活
254     維持婚姻的技巧
261     信仰與婚姻
264     秀麗中風
265 家庭
265     信仰與家庭
267     父母感情對孩子的影響
271     小孩近況
276     教養小孩的方式
293 正確性觀念分享
293     男女關係
298     自慰是正常的事情
300     未婚生子與出生率過低的問題
302 豁達的生死觀
313 補遺
(英文原著譚維義,中譯呂巧婕)
362 大事紀年

 

推薦序

豐盛有餘的人生 呂信雄(東基公益總執行長)

一九六一年,美籍宣教士、同時也是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譚爸爸」(東基同工及病患對譚維義醫生的暱稱),應協同會之邀來台灣行醫救人。他們舉家到舊金山準備搭乘貨輪來台,等待期間先借住在當地非常疼愛他且富有的伯母家。「你在浪費生命!」當伯母聽到他竟要去名不見經傳的台灣行醫時,很嚴肅地告誡譚爸爸。譚爸爸感慨彼此價值觀的大相逕庭,「她很富有,但靈裡卻很貧乏。」多年以後,回首過往,敬天愛人的譚爸爸說:「她的預言沒有成真,我的人生非常豐盛!」

這是現已高齡九十四歲的譚爸爸,去年(二○二三)返台時所分享的一段往事,他為自己的人生做了定調。在我看來確實是如此,喜樂與滿足常洋溢在他老人家的臉上,是充滿無比的魅力且令人稱羨的生命。

六○年代醫療貧瘠的後山,譚爸爸卻甘心樂意順服上帝的帶領,義無反顧地前來,擔起拓荒先鋒者的角色,也為台東的百姓開啟了希望之窗,篳路藍縷地建立起東基。三十三年當中的每一天,他拚盡力氣醫治病患,為數以百計的小兒麻痺患童開刀,甚至進一步為其安排受教育的方法、以及生活照料所需的處所。他因不忍看見病患受苦,千方百計找尋各種良方;令我動容的例證之一是,他一次又一次親赴養蜂場,不畏危險和辛勞地抓蜜蜂,用蜂毒療法來幫助病患恢復行走。

始終帶著謙卑的態度活出熱情,永遠把病人擺第一的譚爸爸,贏得眾人的信賴與讚美。多少回我看見病患來到他面前,不住地感謝並述說他們過著不錯的生活、甚至信了主,這些都帶給譚爸爸十足的安慰與歡喜。他身體力行、無私奉獻的身影,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東基同工以及他自己的五位兒女。十五歲開始信靠主直到如今的譚爸爸,逢人便以他自身的生命經歷,述說上帝如何奇妙地一路帶領,以及其中滿溢的恩典祝福,讓他每每由衷發出驚嘆:「與神同工」擁有多麼美好的結果!

特別感謝十二年前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訪談計畫的邀約,由時任該所副研究員的計畫主持人劉士永博士,以及計畫共同主持人張淑卿副教授,利用譚爸爸每年返台兩次的在台期間進行口訪,翔實記錄他的童年成長、醫學訓練以及來台進行醫療宣教的服務點滴,並且也收錄了他對婚姻家庭、親情、愛情、教育、生死觀的見解。二○二○年七月,本院去函中研院並取得兩位計畫主持人的授權同意,可將此口述歷史進行重製編輯並予以發表,以推廣並發揚宣教士醫療奉獻的精神。譚爸爸繼而又親筆寫下多篇與上帝同工同行的一樁樁奇妙際遇和醫療故事。

這本集結各方之力完成、超過十五萬字的文稿,克服萬難後終於得以在今年東基六十週年的此刻出版,深具意義。譚爸爸為東基奠下美好基礎,其愛神愛人的精神已經蔚為典範,願此精神能鼓舞東基人持續為主發光發熱,成為這地百姓的祝福;也盼望你我的生命,能同樣秉持譚爸爸奉行一生的信念,與神同工,以致也如同譚爸爸一樣擁有豐盛有餘喜樂的人生。

作者序

譚維義(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

希望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能明白我的母親愛麗絲・丹尼斯(Alice Dennis)才是真正的英雄。我的母親同意讓獨生子,也就是我,在仍然以緩慢的書信往返為主要聯絡方式的年代,帶著她僅有的孫子、孫女遠渡重洋到海的另一端。這是為耶穌所做的犧牲!秀麗的父母有四名子女和許多孫子女,是充滿愛的家庭。

我讀醫學院時,母親深信我會是她經濟和心靈上的支柱,因為我的父親在我剛進醫學院時就過世了。

父親過世大約一年後,她與退伍軍人艾爾斯沃・范西克爾 (Ellsworth Van Sickle,簡稱范)結婚。她不再孤單,也有了支柱。她曾來台灣一年,在台北的伯大尼基督學校(按:Bethany Christian School,現稱馬禮遜美國學校台北校區)任教。我們搬到台東之後,母親和范也曾來台東拜訪我們。

他們的婚姻充滿風浪,范的情緒暴躁,母親與他離婚後又和他再婚一次,但最終還是離了婚。後來的許多年,范每週六都會到母親家,幫她整理花園、照顧和修理房子。母親會為他準備豐盛的一餐,接著他會回到市區那間小小的阿爾巴尼飯店(Albany Hotel)。范罹患阿茲海默症之後需要住機構,直到他離世前,母親都會去探望他。

一直到我一九九四年退休之後,母親才開始擁有我和我可愛家人的陪伴。她在世的最後的幾年過得比較快樂,但她聲稱自己很習慣獨居,也過得很滿足。母親活到一百歲又八個月,很平安地在她大孫女珊蒂(Sandy)的家離世。她九十歲時給我的建議是:「法蘭克,要結交年輕的朋友!」然而,所有的鄰居都喜愛她。

我把這些記錄在這裡,讓各位自己思考,她的犧牲是否值得?她的犧牲對神、對台灣人是否有幫助?我知道神祝福我和我的子女,我們不斷看見神的手幫助我們,神也為了祂自己、以及祂的國度,帶領我們進入許多地方。我們的人生很精采,而這些都是靠著神的眾多子民為我們禱告、奉獻、合力尋找台灣還沒有的設備與材料,並且為了神的榮耀而去做祂的工、活出基督肢體的榜樣,才得以成就的。

我們的女兒都是宣教士: 珊卓(Sandra Torjesen)曾在台灣、印尼和中國宣教,凱薩琳(Katherine Saracoff)曾在墨西哥宣教,露絲(Ruth Gucker)則曾在印尼宣教。邁入晚年的一個好處是,我的子女都退休了,而且都住在距離我位於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的家三十分鐘車程之內的地方。我的兒女當中,只有兒子史蒂芬(Steven)和他的妻子黛安(Diann)為了陪伴女兒艾莉絲(Alice)和她的家人而住在波士頓(Boston)。

我期待讀者能藉由閱讀此書而明白我與秀麗自結婚以來,服事耶穌那麼多年所學到的事情,也就是:能夠熱心、踴躍服事耶穌的基督徒,是那些能看到耶穌積極與他們同工的人。我們不是「為祂工作」,而是「與祂同工」。耶穌的手會指引、支持我們,加添給我們力量,鼓勵我們,以及在背後安排、策劃,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很令人振奮的事,希望各位能透過書中的各個細節看見這點。

我原本很害怕退休!因為這樣就無法再救人性命,無法再讓人行走,無法再於手術前為病人禱告,無法再看到病人因為醫院同工喜樂的見證、歌唱、以及充滿愛的照護而生命翻轉……,我的生活將會只剩下種花與拔草。

然而,在我尋找方法來高舉神的名的時候,神就為我開了新的門。因為台灣某本小學四年級的課本記錄了我的故事,所以有許多學校邀請我去演講。因為《一粒麥子落在後山》這本書,所以許多台灣的教會也邀請我去講道。台灣多所醫學院與醫院,以及美國的一所醫院,也來邀請我去分享。北美路加協會(Luke Christian Medical Mission)也請我到他們所舉辦的多場活動中做分享,並且安排讓我到位於美國四個不同的州和加拿大溫哥華的華人教會,以及哈佛大學的波士頓醫療團契(Boston Healthcare Fellowship),進行過分享。

我每個月固定會在科泉華人福音教會(Colorado Springs Chinese Evangelical Church)這間小教會講道一、兩次。每當我為了參加研討會或婚禮而去旅行時,也會想辦法請人安排讓我到華人教會去分享。

我發現兩個「傳福音的工具」很有用、有趣,也很有幫助,希望你們也可以多加運用,我不希望這些點子和我一起進墳墓。

首先是「鐵釘人生哲學」,這個益智遊戲很生動地呈現出羅馬書十二章一節所寫的:「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釘子的底座代表的是你,也就是你的身體、靈與魂。直立的釘子代表你的祭壇,也就是你與神的關係。懸掛在祭壇上、由分別代表耶穌與聖靈的釘子所支撐住的,是你生命中的所有細節,也就是你所獻的活祭,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見的、吸引人的,而且是可以放在咖啡桌上的擺飾。

我通常會把一組一組的鐵釘送給教會的每一個家庭,或是青少年團契的年輕朋友們。

第二個好用的工具是「意義之鑰」,也可稱作「應許之鑰」。這是一副沒有刻痕的鑰匙,從各個角度來看都很完美,只是在它被磨刻、能與特定的鎖配成對之前,一點用處都沒有。這就呈現了以弗所書二章十節所說的——這節經文常被忽略——每一位基督徒都「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我將它稱作「預防自殺的鑰匙」,因為如果一個人知道神創造他有獨特的意義,就如同每個人的DNA 和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那他就會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會摧毀神的創造。

鐵釘的人生哲學、應許之鑰、耶穌傳

鐵釘的人生哲學

應許之鑰

耶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