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營養師 李欣容
「阿嬤,水龍頭的水好喝嗎?」
「黑白講,水道頭的水無人佇喝啦!」(台語)
一起用完晚餐後,我推著阿嬤到浴室,轉開洗手台的熱水、扶她站起來、洗洗手、擰毛巾擦擦臉、漱漱口,這是最近與阿嬤建立起來的睡前儀式。現在的阿嬤清楚知道水龍頭的水是要吐掉的,口渴要喝的是水瓶中的水。
每每看著阿嬤裝好水、咕嚕咕嚕的漱完口、再將水用力的吐至洗臉槽時,都會想起兩年前阿嬤失智狀況轉變較嚴重、行為較不穩定的那段日子。
當時養護中心常與我聯繫:「阿嬤今天有嘔吐的狀況,發現她早上洗臉、漱口時,會喝下洗手台的自來水。已經勸戒阿嬤了,阿嬤也表示知道了!」幾次的視訊,我也都會提醒阿嬤;阿嬤有時回答「那個水予人喝的」,有時則表示她沒這麼做。同時我也跟護理師討論,協助多備水,讓阿嬤較不會有口渴、覺得需要自己裝水的機會。過了幾個月,護理師仍反應:「阿嬤每天都在喝自來水,我們都極力在勸戒!」站在家屬的立場,對照顧人員感到不好意思,但也了解:阿嬤這樣的狀況,只要她還能自己拿著枴杖行走,是很難避免的。
認知功能障礙是影響飲食異常行為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個人特質、生活背景及所處環境會有不一樣的事例。從陪伴失智長者及臨床照護經驗的角度,以「誤食」、「過食」、「挑食」、「拒食」四個主題來討論易引起營養問題的飲食異常行為表現,本文先討論前兩項。就可能發生的原因、產生的營養問題及合適對策來一一說明,而陪伴失智者的照護方式沒有正解,須因地制宜與照護者有所共識,也讓失智者得到相對舒適的對待。
—、誤食:
吃了不該吃、不安全的食物,或是將「非食物」吃下肚。
營養相關問題:腸胃道不適、食物中毒。
造成誤食的因素與對策:
●無法辨識安全的食物樣態
>釐清是否因視力異常而誤認食物,可評估改善視力問題。
>增強環境認識,並將食物放置於固定區域,如餐桌、固定櫥櫃。
>定時整理冰箱及食物存放區,避免失智者取得腐敗或過期食物。
>將易誤認的包裝加強區別,可貼上警示標示;危險物品則務必放置不易取得的地方。
●無法辨識物品的歸屬而拿取他人食物進食。這種情形常發生在護理之家、照顧據點等團體生活中,造成人際相處紛爭或照護人員困擾。
>釐清是否因飢餓而致,可了解失智者的一日飲食情形,是否攝取足量的食物?如為飢餓因素,可協助建立規律飲食習慣、提供足夠食物或點心。
>與醫師討論病程變化,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適時勸誡,於失智者情緒穩定狀況下,再次建立「物權」觀念。
>食物及個人物品妥善存放於個人空間,降低被拿取的機會。
●異食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定義,需規律且連續吃「非食物」達一個月才可能被判定為異食症。可能發生於營養不良缺乏鐵或鋅的缺鐵性貧血患者、精神疾病;而影響失智者異食的因素,依失智成因而有所不同,可能與口腔探索或認知障礙、嗅覺及味覺改變有關。此時可與身心科醫師討論鑑別相關因素,再施予對策。
二、過食:
除了引起營養問題,也聽聞過失智者因此指責家人疏於照顧,造成親朋誤會。
營養相關問題:腸胃道不適、熱量攝取過高造成肥胖、血糖控制不佳。
造成過食、貪食的因素與對策:
●記憶障礙,使得忘記才剛發生的事。
>詢問失智者是否仍感到飢餓,亦可協助回憶剛剛吃過的食物。
>可用作息表及時鐘向失智者解釋「用餐時間已過,剛剛已吃過飯了」,或是使用任務清單予以勾選,提醒自己剛剛已用過餐。
>釐清失智者使用的藥物是否容易造成飢餓,或與醫師討論所使用的藥物是否可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飽食中樞受損,可能有暴飲暴食情形。
>轉移注意力,在失智者能力所及範圍安排適度活動,如分派家事任務、外出運動、社區活動參與等,減少環境中的食物誘因。
>將原本的餐食改為少量多餐。
>家中常備高纖、低熱量點心,例如:蔬菜類、零卡果凍、小包裝的點心等。
>建議每週測量體重及定期追蹤相關數值,如有慢性疾病需做飲食控制,可與營養師討論飲食計畫。
陪伴阿嬤的經驗中發現:即便記憶短暫,仍有機會在疾病狀況較穩定後,透過練習及規律的作息,找回一些原有的認知及生活的步調。而這段阿嬤認知混亂的過程,也讓自己從不同面向有些新的思考。兩年過去,阿嬤目前活動能力以輪椅為主,中間經歷了幾次因不喝水而尿道發炎的情況。有時不禁想想:當時還有能力知道哪兒有水喝、可以走過去取水、願意喝水的阿嬤,在沒引起嚴重的腸胃道問題狀況下,比起不喝水的情形或許也是不錯。
「吃什麼?忘記了?」 系列一「找不到的牛肉麵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