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復健科「行動早療」語言治療師 白依婷
▲筆者利用枕頭套和服務對象玩躲貓貓,「哇!誰不見了呢?」,增進互動、誘發口語。攝影/蔡宜君
進入行動早療工作以前,我對語言治療師這個職業的工作想像,大概就是一位治療師坐在治療室裡與服務對象進行治療了吧!
進入行動早療之後,除了空間距離被打破讓我眼界大開之外,團隊的合作及與服務對象家庭的互動,更讓我體驗到,原來行動早療跟服務對象的關係不是只存在於治療的時候,而是一段真真切切、陪服務對象一家人走一段路的時光。
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行動早療不只是幫孩童做治療,是在開會時。看到團隊伙伴為服務對象的媽媽想盡了辦法,六個專業共九位治療師的聲音與想法在辦公室裡,此起彼落。
這個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三個孩子都有早期療育的需求。平常的家庭,有一個特殊需求的孩子就已經夠讓家長勞心勞力了,更何況是這位需要工作賺錢的單親媽媽呢?這位媽媽每天所面對的挑戰和她心裡的壓力,不難想像。
團隊在服務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媽媽可能有心理的需求,於是在會議中提議要為媽媽提供額外的個別心理諮商服務,讓她在成為一名特殊兒母親之前先能夠談論並照顧自己。除此之外,治療師同事們也紛紛從其他角度想辦法提供協助:有人想哪裡有適合媽媽的工作、有人想有誰可以幫忙媽媽讓她喘息一下……我當下才發覺,原來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單單對孩子有需要發展的地方提供療育,而是還可以將孩子背後的「家人」──那個他成長時需要安穩陪伴的倚靠,一併納入團隊的支援服務裡。
自從有了這個體認以後,我內心除了舊認知受到撞擊以外,還受到了一些鼓舞,加上東基公益伙伴「家立立基金會」的後現代敘事及對話課程所體驗到的勇氣與力量,我也開始嘗試,加入團隊「不只治療孩子也陪伴家長」的行動,開始和一位越南籍家長對話。
這位來自越南遠嫁至台東的媽媽一說起家鄉的父母,語氣裡總是滿滿的掛心和想念,然而談到孩子時卻又正面樂觀,每次和這位媽媽談話後我都不能不佩服她的堅強。有一次不知怎麼的,媽媽說起向我們道謝的話,她說,好多心裡話不能跟先生說、也不願跟同鄉的其他媽媽說,因為信任我們所以只跟我們說。說著說著,我們哭成了一片……起初我以為和家長對話是讓家長多一個抒發的管道,沒想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我們單方面的去陪伴,而是我們相互的陪伴、相互的支持,並且還獲得對方珍貴的信任,真是超過所求所想。
進入行動早療團隊的這兩年,我看到治療師跟服務對象的關係有更多的面向,我看到團隊與家長不只因為孩子而成為伙伴,我看到對話讓參與其中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了力量與安慰,我看到大家一起朝著目標努力往前行。我或許無法告訴服務對象家長,孩子需要多少時間成長、孩子最終能進步到什麼程度,但我確定我們能相互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歷的喜怒哀樂,在早療的路上,我們是彼此的旅伴。
助「行動早療」繼續行動! ▲「一、二、三木頭人,我看到你了,你看到我了嗎?」行動早療的治療師群藉著彼此的默契與專業經驗,嘗試引起服務對象的興趣,先建立了互動,有助於後續的認知跟語言發展。左一為音樂治療師、右一為臨床心理師。攝影/白依婷 物理、職能、語言、臨床心理、音樂、藝術等六個專業領域的治療師前往偏鄉,到宅或校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十三年來,行動早療服務車累積里程已超過四十九萬公里。 更多「行動早療」 愛心專線:(089)310-000發展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