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訊室、工務室「希望種子」 柯恩・盧非子
很榮幸能擔任第二十屆「希望種子」的工讀生!希望種子計畫於2005年開始執行,當時的我才出生不到一個月。這次能有這工讀機會,對我來說非常特別,是因為看見愛的延續,才讓我現在也有機會參加,使我加以珍惜。

▲今年二十歲的筆者(最後一排右一),錄取成為第二十屆的希望種子,圖為七月二十三日始業式合照。(第一排左起十三~十六)台灣電力公司台東區營業處處長仇忠銘及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東基院長馬堅毅、一粒麥子基金會執行長林木泉。攝影/陳仲亭
我工讀的單位是東基的資訊室和工務室。在我的想像中,我只是到醫院打工,且在幾天內學會我需要做的事,好好做到八月中拿錢走人。但當我開始在兩個科室工讀時,讓我看見了醫院的另一面。
醫院對於大眾來說,平時不會去,是生病會來看醫生,但總是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的地方。而身為教育學系的我,在填寫工讀單位時,我實在找不到一個能跟教育沾上邊的單位,因此我選擇了我比較有興趣的資訊,另一個則是工務。

▲筆者在迦南大樓清理一粒麥子基金會總會同仁的電腦主機。照片提供/兒青服務組
在工務室,我跟另一位種子主要負責刷油漆和更換天花板。在工務室時常會接到修繕單,特別是遇到雨天,通報漏水的修繕單層出不窮,那也是工務室工作量突然暴增的原因。在資訊室,我則是穿梭在各科室當中,幫忙清理電腦主機、幫每一位東基及迦南大樓同仁更改信箱的密碼;在這個過程我很感謝每一位同仁,在百忙的工作中,還要花時間來改密碼,大家都很包容我。
奔走於這兩個單位有一個共通點,是能在醫院裡到處遊走,去到平時無法進入的科室。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手術室,需要穿手術室工作服才能進去,裡面的器械雖然一個也看不懂,但同時讓我大開眼界,畢竟這不是平常能見到的場景。在不同科室中,讓我對醫院的樣貌有更多的了解,沒有任何一個科室是不重要的,這就好像在人體當中,有不同的器官,分別有不同的功能與作用,同樣都需要正常運作,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
工讀期間的社區服務日,去到了一粒麥子基金會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日間照顧中心,是很特別的經驗。與長輩相處的過程,能明顯的感受到,長輩的行動力、反應力都不是特別靈敏,在對待長輩時就需要特別地有耐心,說話時要慢一點、大聲一點,甚至需要多重複幾次、多作解釋。有的時候陪長輩聊天,會聽到長輩講以前的故事,或是講述孩子的故事,即便有時候會聽得很吃力,但其實能感覺得出來,這些長輩跟我們一起聊天、一起玩遊戲是很快樂的。回頭看看自己做的事情,也覺得一切都很值得,能將一切的疲乏拋在腦後。

▲八月一日的社區服務日時,正巧民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辦理祖父母節活動,長輩們穿上旗袍拍美照或跟家人合照,喜愛攝影的筆者(左)擔任攝影的角色,圖為指導長輩如何擺拍。攝影/王秀亭
最後,感謝台灣電力公司、東基公益及資訊室、工務室的同仁,在這一個多月的工讀當中,不僅提升了我的眼界,也幫助我在與團體之間的相處及互動,有好的溝通與連結,同時也讓我看見家鄉的需求。即便現在我所能做的事仍然有限,但神的話也提醒我,「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