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小兒科「行動早療組」臨床心理師 黃云亭
在生命的旅程中,「未知」是一道常常出現的風景。它有時像是一扇尚未打開的門,背後可能藏著驚喜,也可能潛伏著挑戰。
對大人來說,未知可能是一次職涯轉換、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是一段新關係的開始;而對孩子而言,未知可能就藏在眼前那塊拼不起來的拼圖裡,或是那聲突然傳來的施工巨響。「未知」的特質,是它既無法被預測,也無法被完全控制,讓人五味雜陳。有時令人期待與好奇,有時也帶來焦慮與害怕。這些情緒,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正是我們面對世界時,最真實的反應。
台東縣兒童發展通報轉介暨個案管理中心轉介「小元」給東基行動早療團隊。他住在距離台東市區大約一點五小時車程的部落,是個三歲的孩子,同時也是發展歷程中相較於同齡孩子來得慢的孩子。

▲「小元」在遊戲的過程,一定要有車陪伴。
三歲的孩子會喜歡玩不同的玩具、用不同的玩法進行,會想向他人展示或分享的意圖,也有假扮的概念。去(2024)年七月行早團隊開始提供小元早期療育,我在最初與他相處時,觀察到他喜歡交通工具。他會將小貨車模型捧在手上,仔細觀看小貨車輪子轉動的模樣、後車廂上器具的樣貌,有時也用小小的手來回推動著小貨車。看著家門口來往的車子,他臉上的笑容藏不住。把積木疊高、車子按照順序排列,都是他喜歡的玩法,可能也是可預期、讓他感到安心的玩法。不僅如此,相較於跟他人一起玩,小元也較喜歡獨自地用獨特的玩法去玩。
面對未知
隨著行早團隊持續介入,小元接觸不同的玩具、開始注意到治療師們不同的玩法。他就像小小的探險家,在探索的過程感到新奇有趣,好奇有什麼不同的探險祕訣。然而在這看似簡單的日常中,當積木突然倒塌、拼圖無法正確放上卡榫,或是一聲突如其來的噪音、蒼蠅靠近身體周圍時,那些對「未知」的感受便會瞬間湧現。於我們而言或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對小元來說卻是突如其來的衝擊,他可能會哭泣、大聲喊叫、把讓他感到挫折的物件大力推開,情緒瞬間爆發。

▲遊戲中,坐在圍牆上的人(左下角)突然掉落了!

▲小元生氣的要把掉落的人推開。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看見一個孩子正努力與內在的混亂對話。小小的探險家既會一邊好奇探索世界,一邊又時刻準備應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怪獸」與「風暴」。當情緒來得快而強烈,身體也會隨之緊繃、失控。他還沒有足夠能力來理解自己所經歷的,也尚未學會用語言表達內在的不適與挫折。因此,哭泣,成了他最真實的表達。
小元在混亂當下,會尋求爸爸的安撫與陪伴,或要爸爸幫忙解決問題。爸爸總能允許小元的情緒恣意展現,陪他度過這場風暴。然而,僅靠家長的努力並不容易,因為教養的同時也要面對生活的現實、資源的限制與自身的壓力。
鼓起勇氣
在早療的復健過程中,我與爸爸並肩,一起找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原因與訊號,試圖給予合適的回應方式。我也帶著小元練習情緒調節的基本技巧,當他激動哭喊時,我輕拍他的背,幫他命名感受「你好生氣」或是「再試試看」。透過放慢的語速及肢體節奏,引導他平靜下來。有時,我會播放他喜歡的兒歌,協助他從混亂中轉移注意力、放鬆因為生氣而緊繃的身體。當他面對困難、遇到挫折時,我鼓勵他透過自我引導的語言對自己說:「再一次」、「修理」。有一次,他在蓋積木房子時,牆壁又倒了,原本含著淚水的他,卻小聲地對自己說:「修理!」那一刻,我看見了勇氣的展現,也看見支持的力量正在他身上悄悄發芽。
這些改變,不是偶然。因為未知永遠都在,而安全的依附關係、逐漸建立的調節能力,讓孩子能夠在風雨中,依然向前行。
|
助「行動早療」繼續行動! 治療師群前往偏鄉,帶著六個專業到宅或校提供早期療育服務。自2008年六月啟動以來,截至八月行早提供的服務超過四萬兩千九百人次,服務車累計的里程超過六十七萬公里。 愛心專線:(089)310-000發展室 |